晉城耳鼻喉醫院  晉城市耳科研究所

耳鼻咽喉腫瘤

瀏覽數:24


上頜竇癌

  上頜竇癌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,占耳鼻咽喉各部惡性腫瘤總數的20%。以鱗狀細胞最多見,其次是移行細胞癌、基底細胞癌、腺癌等,肉瘤則較少見。多發生于40歲以上的男性。

臨床表現:

  多原發于上頜竇內,故早期癥狀常不明顯,及至破壞骨壁,侵入鄰近器官,出現顏面外形改變后,始被注意。

(一)早期癥狀

   1.鼻衄或血性鼻涕;常為一側,量不多,或涕中帶血,色暗紅,常有特殊臭味,晚期可出現大出血。

   2.疼痛與麻木:多為神經痛,為眶下神經受壓時,可出現一側面頰部、上唇及上列牙齒麻木疼痛感,對早期上頜竇癌的診斷有重要意義。

(二)晚期癥狀

   1.癌腫逐漸長大,破壞骨壁,侵入鄰近器官出現面部外形改變及各種癥狀。

(1)向內壁可侵入鼻腔,引起鼻阻、流膿血涕和流淚。鼻鏡檢查可見鼻腔外側壁有腫物突出,組織脆易出血,多伴有潰瘍及壞死。

(2)向前壁穿破尖牙窩骨壁致面頰部隆起畸形,皮下可觸及境界不清之腫塊。

(3)向底壁侵犯牙槽骨,則同側磨牙或前磨牙疼痛、松動或脫落,局部有肉芽或菜花樣組織,同側硬腭亦可隆起。

(4)向頂壁侵入眶內,使眼球向上移位,突出,運動受限,復視等。

(5)向后侵入翼腭窩壓迫上頜神經和翼內肌,有神經痛和張口困難。

   2.頭痛:癌腫侵犯神經和顱底,引起劇烈頭痛。

   3.惡病質:表現為衰竭、消瘦、貧血等。

鼻咽癌

  鼻咽癌在我國發病率較高,以廣東、福建、臺灣、廣西、湖南等地區更為多見。據國內統計,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2.4-27.9%,占耳鼻咽喉科惡性腫瘤的60%。發病年齡在30-50歲之間,男性多于女性。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多見。

  鼻咽癌的病因是多因素的,除遺傳因素、環境因素外,EB病毒感染可能是其病因。

臨床表現:

  鼻咽癌多發于鼻咽頂后壁及咽隱窩處,因位置深藏而隱蔽,檢查比較困難,本病早期缺乏特征,為一般癥狀所掩蓋而被忽略或誤診。常見癥狀為:

(一)鼻部癥狀:早期常于抽吸時有血性鼻涕或痰內帶血絲,一般出血量不多,晚期可有大量出血及鼻阻。

(二)耳部癥狀:癌腫阻塞或壓迫咽鼓管而出現耳悶、耳鳴及聽力減退,常伴有鼓室積液。晚期腫瘤可循咽鼓管進入中耳,可引起化膿性中耳炎改變,分泌物常帶血。

(三)頸淋巴結轉移:常為患者最早發現的癥狀,占40%。表現為無痛性腫塊,多位于胸鎖乳肌后緣,乳突尖下方,下頜角后上頸上深淋巴結,以后漸侵及頸后三角區頸部淋巴結,質較硬,固定,邊界不清。

(四)頭痛:常因腫瘤侵蝕破壞顱底,在顱內蔓延或累及顱神經而引起。至晚期、疼痛往往頑固而劇烈。

(五)顱神經癥狀:腫瘤可循咽隱窩上方的破裂孔進入顱內侵犯Ⅲ、Ⅳ、Ⅵ顱神經時,引起眼肌癱瘓,眼球運動障礙、復視、眼球突出、視力下降。也可侵犯Ⅴ、Ⅳ、Ⅶ顱神經,引起神經性頭痛,面部麻木,下頜歪斜,咀嚼困難。如頸深淋巴結轉移壓迫第Ⅳ、Ⅴ、Ⅵ、Ⅶ顱神經或交感神經受累,引起各種咽喉麻痹癥狀,出現吞咽和感覺障礙、聲嘶、伸舌偏斜、甚至發生頸交感神經癱瘓綜合征(Horner綜合癥):同側瞳孔縮小,上瞼下垂、眼球內陷、額部皮膚無汗。

(六)遠處轉移癥狀:晚期可轉移身體其他部位,如胃、肝、肺等而出現相應癥狀。

喉癌

  喉癌發病率約占全身腫瘤的1~5%,在耳鼻喉科領域中僅次于鼻咽癌和鼻腔、鼻竇癌,居第三位。好發年齡為50~70歲。男性較女性多見,約為8:1,以東北、華北和華東地區發病率最高。喉癌的發生病因不明,可能與過度長期煙、酒、有害化學氣體刺激有關。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多見,其次為基底細胞癌,腺癌等。

臨床分型

  按癌腫所在部位分成三個不同類型

   (一)聲門上型:位于喉室及其以上的喉部各處,包括喉前庭、會厭喉面,杓會厭皺襞,室帶和喉室等處。因淋巴血管豐富,發展快,淋巴結轉移早,預后較差。

   (二)聲門型:局限于聲帶的癌腫,以前中段較多,分化較好,發展慢,由于淋巴管少,不易發生轉移。也可向上下、前后發展。

   (三)聲門下型:位于聲帶平面以下部位的癌腫。癌腫可向前發展侵犯甲狀腺,向后到食管。此型發展較聲帶癌快,而轉移此聲門上癌較慢。

臨床表現

  喉癌常因類型不同,癥狀出現的早晚和病情的輕重也不一樣,主要癥狀為:

   (一)聲音嘶?。菏锹晭О┳钤绯霈F的癥狀,多為持久性,并逐步加重。聲門下癌早期癥狀不顯著,而聲音嘶啞則為較晚期的癥狀。

   (二)咽喉部異物感和疼痛:常為聲門上癌比較早期出現的癥狀,在癌破潰后,可以出現咽喉部疼痛,有時放射到同側耳內,為較晚期出現的癥狀。

   (三)咳嗽和痰中帶血:發生于癌破潰之后,是常出現的癥狀。

   (四)呼吸困難:是較晚期的癥狀,說明癌已發展到堵塞喉腔。

   (五)頸淋巴結轉移:可轉移到同側頸深中部淋巴結,晚期可能轉移到對側。

   (六)喉鏡檢查:早期聲帶增厚,一側是聲帶充血,表面粗糙不平,逐漸在聲帶表面出現顆粒狀隆起,后呈乳頭狀或菜花狀腫物,稍久聲帶運動受限或固定,晚期常變成潰瘍,并向喉的上下部發展而侵犯喉的鄰近組織,并有頸部淋巴結轉移。

診斷

   1、早期診斷很重要。凡是40歲以上的男性,如有聲音嘶啞,經3周以上治療無效者,即應仔細檢查喉部。間接或直達喉鏡檢查有以上陽性發現時,應作活檢以明確診斷。也可用卷棉子或毛刷等,由喉部采取脫落細胞作圖片檢查癌細胞。

   2、喉正側位X線及CT斷層片可了解癌的部位及范圍。

  早期喉癌應與聲帶息肉、乳頭狀瘤及結核等相鑒別。